普林斯頓招生官談如何選擇中國留學生:分數(shù)很重要,但不是絕對因素
幾何留學 2019-10-08 09:16:15 2893


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《星期日新聞晨報》對普林斯頓教授康毅濱的采訪,康教授從申請,面試,教育理念等方面分享了美國研究生招生過程中看重的品質和條件,希望能在這個申請季,給大家一些啟發(fā)。

康毅濱現(xiàn)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教授,負責該系在中國的招生工作,因此接觸了形形色色的中國學生(其中絕大部分是清華、北大、復旦、中科大等國內知名學校的尖子生),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國教育的扭曲給學生帶來的困擾。

 

“中國學生聰明,勤奮,但也迷茫,功利心比較重,妨礙了他們的長遠發(fā)展?!笨到淌谌缡钦f道。

什么樣的學生被淘汰?每年一月底,康毅濱就要從系里抱回一大包資料仔細看——里面是所有申請普林斯頓生物分子系的中國學生的材料。

 

每年,該系每年大約招收25名本科學生攻讀博士,系里給康毅濱的“中國額度”是4個,而他收到的申請約有七八十份,也就是說,申請者只有 4%左右的成功率。

 

每個申請包主要有這些材料:本科各科成績單,托福和GRE的考分,個人陳述, 以及推薦信。


康毅濱把它們分成“定量”和“非定量”兩類。分數(shù)他看得很仔細,但那些“非定量”的東西卻能告訴他更多。

 

“個人陳述”有什么用?

 

康教授:個人陳述就是說說你為什么想成為一個分子生物學家,為什么想來普林斯頓。中國學生的GRE能考得很好,但我能看出來,他們寫的“陳述”經(jīng)常千篇一律,缺乏特點。很多申請者不清楚為什么要來普林斯頓,或者過分要求完美,不敢展示真實的自己。

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學生是這么寫的:他以前的專業(yè)是電子工程,后來才慢慢發(fā)現(xiàn)真正感興趣的是生物。他申請轉了系,盡管絕大多數(shù)人反對,因為沒有基礎,讀得有些吃力,但他還是很高興。因為每一學期都會比上一學期進步一些。

 

他的“陳述”給我留下了比較深的印象,因為它展示了一個人在尋找和實現(xiàn)夢想過程中的困惑和欣喜。

 

去年我們還錄取了一名學生,她在“陳述”中坦率地指出了母校的問題:她很遺憾本科四年沒有接受更為全面的教育。你可以看到她的渴望,第一輪篩選,從80份申請材料中挑出10-15名左右的“候選人”。

 

電話面試時更看重什么?

 

康教授:電話面試主要是看看英文口語能力、科研經(jīng)歷、隨機應變的能力,以及學生的一些背景狀況。

大約一個小時,45分鐘說英語,15分鐘用中文。就算英語不是特別好,學生還是可以完整地表達自己的。但大部分中國學生會把它看作一個“考試”,而不是一個“對話”,所以有些會很緊張。

 

有些學生聽得出來他(她)事先在紙上寫好回答,照著念,或者是背出來。還有是“排練過度”,說得非常溜,像演講一樣,但并沒有針對我的提問。

 

那些答非所問的學生,我想可能沒有自己做過真正獨立的研究,或者對自己沒對信心。我希望學生是展現(xiàn)一個真實的自我,而不是一個過度包裝的、失去了真實性的“加工成品”。

我們要挑選的,是真的熱愛科學、而且誠實的人。去年,我?guī)缀跏窃谏暾埥刂骨暗淖詈笠豢滩攀盏搅艘粋€學生的材料,條件很好,我就給他打電話。


他老老實實,告訴我,雖然他很早就進實驗室,工作也很努力,但不知道為什么,實驗總不是很順利。但他可以很清楚地描述他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,和為解決問題所作出的種種嘗試。表面上看,他的科研并不成功,但我能感受他的認真、誠實、努力,這已經(jīng)具備了一個科學家、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。

 

分數(shù)是不是能決定最終錄?。?/strong>

 

康教授:分數(shù)很重要,但不是一個絕對因素。

 

申請普林斯頓的學生都是國內名牌大學的尖子,經(jīng)過高度選擇過的人,智力都沒有問題。

 

我會仔細看每一門的成績,但并不是分數(shù)高就能入選,相反,我認為第一名和第七八名的實力并不相差太遠。

錄取與否,智力以外的因素很重要。我們系錄取過一個河南的學生,家在農村,初中就獨自在縣城,住校讀書,吃過不少苦。在電話和電郵里,我感覺到她為人謙和,沒有一些被寵慣的尖子生的趾高氣昂。


還有個學生,他會和老師“套瓷”,但不是恭維,套近乎,而是自己的確做過研究,對老師有真正的了解,提問很專業(yè),很深入。這樣的學生,不油嘴滑舌,讓人感覺到懂得認真負責,尊重機遇。

 

但有的學生過于自信,甚至有些傲慢,覺得自己不是去普林斯頓,就能去哈佛,一副唯我獨尊的樣子,很難給人留下好印象。

 

中國學生在普林斯頓會遇到什么問題?

 

康教授:有些學生進入普林斯頓后,心態(tài)急,享受不了科學研究的樂趣,而把實驗看作“計件勞動”,急于求成,一旦不如意,就垂頭喪氣。有些學生進來后發(fā)現(xiàn),自己辛辛苦苦讀了那么多年書考上來,但這并不是自己喜歡的、擅長的,很迷茫。還有,他們往往在人際關系上會遇到問題,覺得不受歡迎,孤單。

 

其實,普林斯頓相信學習是一個探索的過程,是一個認識自我,發(fā)現(xiàn)自我,找到自己想要什么、熱愛什么的過程,但國內教育系統(tǒng)出來的學生,常常是另一種心態(tài):最好一進學校,就有人指定給他(她)一個課題,而且是一個保證可以做出來成果的課題。就像解一道數(shù)學題,一定會有答案,做出來了就能拿高分。


然后呢,就想靠這個課題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。他們基礎扎實,學習勤奮,上進心強,應試能力強,成績優(yōu)秀,但缺乏探索精神,獨立思考和創(chuàng)新能力比較弱,功利心比較強。

我們系有過一個中國學生,來普林斯頓不久,我發(fā)現(xiàn)他并不真正喜歡研究。后來他告訴我,其實早就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并不熱愛科研,但從小學到大學,他都是第一名,所有的人都指望他考上美國一流大學。他是為了別人的期待考普林斯頓的。其實這個學生小時候對生物很有興趣,只是后來成人世界把他的實驗成功與否過早地和名利、和事業(yè)緊緊聯(lián)系在一起。而在這一行業(yè)真正成功的人,往往并不以出人頭地為目的(如果只是為了這些,還有其它很多更簡捷的路可走),而是享受探索的過程,包括其中許許多多的失敗和得來不易的成功。

 

實驗室是一個團隊工作,有人發(fā)表論文,本來是大家一起高興的時候,但一些中國學生往往有些悶悶不樂,似乎別人的成功就意味著自己的失敗。有時科研項目八字還沒一瞥,就想“分家”,好算作自己一個人的成果……有些中國學生特別想快速成名。

 

這樣的心態(tài),學校和家庭教育要負很大的責任。在美國,成績是一個人的隱私,不會公布出來,分數(shù)就不會造成那么大的壓力。他們提倡團隊的合作,互相幫助,共同提高。

 

這樣的競爭意識過強,就會缺乏團隊精神,以自我為中心,容易在工作和生活中造成和他人關系的緊張。

比如,老生周末帶新生開車購物,晚到了幾分鐘會被人埋怨,而新生卻可以理所當然地在超市慢條斯理地貨比三家,讓老生在外面等幾個鐘頭。

 

還有學生問我:為什么去年邀請他去家里過節(jié)的那些美國人今年不再邀請他了呢……有時候我會想,他們恐怕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問題。從小到大,玩完的玩具,吃完飯的碗筷,換下來的臟衣服…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幫他們處理好了,在這樣的環(huán)境中長大,自然會覺得理所當然。而多數(shù)美國學生的確比較有“公共意識”。實驗室的垃圾通常他們處理得比較多。生物系有許多做后勤工作的員工,包括老鼠房負責日常喂養(yǎng)的工人,運送實驗用品的搬運工和收發(fā)員,打掃實驗室的清潔工等。

 

每年到了圣誕節(jié),我實驗室的美國學生會牽頭一起湊份子,每人出個五塊十塊,買個小禮物送給那些工人,以表示對他們平時工作的感激。

 

這種看似微不足道的事,往往反映出一個學生從小所受的教育,以及將來他在事業(yè)上能走多遠。

-end-

預約咨詢

  • 幾何留學公眾號
  • 幾何留學APP
  • 幾何留學APP

    2403個學校

    10310個專業(yè)

    3122個錄取案例

    8697份錄取報告